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与专业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正在成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对高校本科专业发展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明晰经济社会创新与挑战背后的时代脉搏,也是深入探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路径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信息化学习场域中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与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批准号:21YJC880044)的阶段性成果。
专业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与基础平台,既决定着教育资源的配置、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也影响着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随着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公布,增设的24种新专业再次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置于公众视野之中。这些专业调整不仅预示着2024年相关高校本科招生的新趋势,更体现出高等教育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以及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精准聚焦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时代逻辑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是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年度常规工作,更是不断强化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与贡献、精准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关键举措。聚焦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时代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一直以来,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都是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目标。从新增专业的设计与布局来看,“数字”“智能”“技术”成为新增专业中的关键词,这响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客观要求,强调高等教育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标志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正从传统的学科框架中走出,向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靠拢,旨在培养能够引领未来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人才。例如,“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的设置,更是聚焦于科学前沿探索与关键技术突破,是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理念的重要体现。而“足球运动”“体育康养”“健康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则是聚焦于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响应体育强国建设部署,彰显了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与担当。除此之外,在专业点的布局与调整方面,引导地方高校增设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彰显了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价值。专业设置这种布局策略不仅强化了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还能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构建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可以说,这些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背后,是对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的精准把握与深度融入,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
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全球各国陆续进入知识型社会,高等教育在现实问题的解决、纯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所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高等学校不仅要实现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化,其人才培养也应该不断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壁垒,形成跨学科模式。对此,在专业调整过程中,跨学科专业的增设成为一大亮点并具有重大意义,如基于信息技术、智能建造、网络新媒体等与传统专业领域融合所形成的“健康科学与技术”“交叉工程”“智能视觉工程”等新专业,不仅深化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引领作用,同时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以跨学科专业设置为切入点,促进学科之间、知识之间深层次、多元化的交叉与融合,既能有效疏解和应对当前知识型社会对知识范围与类型不断扩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更为复杂的问题解决平台,进而培养其在多领域协同创新的能力。
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内在需要。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引擎,其核心任务在于构建与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结构相匹配,与科技创新发展体系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发表重要讲话,为高校专业调整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专业调整需精准对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就业市场,助力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度吻合,不断拉近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如“农林智能装备工程”“材料智能技术”“智能视觉工程”等专业的增设,旨在培养能够引领科技前沿、支撑产业升级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需求。同时,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至关重要,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向能力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实习实训、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步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另外,相关专业需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同步更新,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深刻认识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挑战
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得高校本科专业发展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要想在坚守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的与时俱进,在精准把握其时代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深刻认识高校专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于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与教育长期性引起的结构性矛盾与功能失衡相关。
市场需求精准匹配:破解供需错配困局。尽管新增专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但如何确保专业设置与未来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避免短期内的“热门”专业因供给过剩而导致就业困境,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一方面,部分高校过度依赖市场信号,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忽视对行业动态和就业趋势深度洞察与长远规划,导致某些专业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和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需求旺盛,却因专业设置滞后而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如何在专业设置上做到前瞻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这要求教育决策者和高校管理层运用长远眼光,持续跟踪行业动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以保持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动态平衡。
专业选择理性引导:避免就业竞争内卷化。学生专业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其未来职业道路的宽广与多样程度。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专业选项,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市场趋势、家庭期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个人兴趣与潜能的匹配。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就业竞争的内卷化风险,也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平衡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成为高校在专业指导上的重要课题。专业选择的理性引导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基于自我认知和个人长远发展作出理性选择,同时,需要通过健全的专业评价体系,基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倒逼专业设置的适切性。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破局专业设置质量瓶颈。高校专业设置的质量直接受制于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高校新增专业的快速扩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缓解了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例如,如若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充分考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课程体系等教学资源的支撑能力,就容易使专业建设流于表面,无法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优化专业布局,确保每个专业都能获得充足的支持,是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既需要对新增专业在师资培训、资源投入、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创新,也需要探索师资共享平台,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推动专业设置质量的整体提升。
专业内容深度整合:直面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挑战。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教育内容不仅要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还需要不断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在保持教育内容前沿性的同时,在专业设置中融入跨学科元素,实现与传统基础知识的深度融合,构建既有深度又具广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校在专业内容设计上需要深思的问题。教育内容的更新不仅仅是追加新知识,更需要对传统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优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准确把握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未来走向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的政策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变革,展现了教育体系对国家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跟随与主动适应,体现了对创新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然而,这一进程中仍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教育资源配置、学生专业选择及专业内容整合等方面关系的适切性问题。对此,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专业的划分、专业设置模式、专业的布局与管理等专业外部层面,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够发挥专业人才培养功能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资源整合、课程结构设计等专业内涵的建设,即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视角,来把握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未来走向。
课程内容的改革与优化:激发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高等学校按学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社会市场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根据其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决定的,学生的发展更是基于各种知识与能力结构外化的表现。而各个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正是通过对相应课程组合的学习予以形成和获得的。因此,高校应将课程改革视为专业发展的生命线,通过持续的知识更新与内容迭代,确保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接轨。这意味着课程设计需紧跟科技前沿与行业动态,及时纳入新兴领域与交叉学科的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课程的创新与优化,高校能够有效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激发专业教育的内在活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课程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在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视角下,高校应打破传统专业壁垒,推动课程资源的跨学科共享,促进专业间的深度整合与交叉融合。这种整合首先需要淡化专业界限,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其次,需要结合各专业自身知识结构,为其配备适合该专业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大类平台课程等。再其次,还需要各高校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进行课程组合,以避免出现新的同质化发展倾向。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的交叉创新,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根据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自由选择跨专业的课程组合,从而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的灵活与个性:增强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实现专业的课程建构并不是指高等学校可以不要专业,因为没有了专业,相应的课程组合也就失去了方向。对其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大学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通过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来有效发挥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以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提高。将专业看成一系列课程组合,使其摆脱外在实体性结构的要求与束缚。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科或专业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适应性,而且有利于从专业内部发挥学科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从而促进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高校可赋予课程设置更大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与职业目标。例如,可提供模块化、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安排学习路径,也可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研究等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高校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培养出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拥有广泛技能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本科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协同努力。同时,高校需要明确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与本质,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机制,方能构建一个既适应社会需求,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景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7-8期
2024-10-27
本文标签:ag真人,ag体育ag真人平台官方,ag真人国际官网,Ag平台官方网站,ag娱乐平台游戏中心,ag真人游戏官网平台,ag体育官网入口app,ag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g体育官网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