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Enterprise
Dynamics

中国教育新闻网“大家读经典”暨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教师如何阅读经典-ag真人游戏官网平台<返回公司新闻

书籍浩如烟海,经典则如沧海明珠。每一部经典书籍,都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结出的果实,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文化的结晶。

阅读经典,与作者交谈;阅读经典,与时代对话。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教育新闻网正式启动“大家读经典”特别栏目,以帮助广大师生们,在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当下,通过经典书籍,实现高质量阅读。品味经典,让课堂教学气韵生动;品味经典,让精神世界生机勃勃。

本期,让我们跟随《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和《大夏经典文丛(20周年)》两套书籍,打开教育经典的大门,开启一场跨越时代的精神之旅。

【经典·对谈】

“读书的最大功用,是帮我们远离日常的喧嚣与繁忙,摆脱‘拆弹式’的生活,让我们有机会与名家一同走过一段旅程。”

教师为什么需要阅读经典?又该如何阅读经典书籍?我们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丁道勇来共同探讨关于教育经典的阅读。

记者:阅读与教育息息相关,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教育类图书面世,您认为什么样的书籍能称之为“教育经典”?

丁道勇:创造教育概念或教育理念的价值,丝毫不亚于创造科学技术的价值。如果我们读书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读一本书之后我们意识到了,那么这本书就可以被称为“教育经典”。概念和理念的创造,可以使模糊的感知变得明晰。举例来说,我翻译的《欧洲新学校》这本书中提到:“多么破落的校园、多么大的生师比、多么差的学生起始条件, 都可以在办学上出成绩,甚至在教育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可以说,这本书报告的那些实验学校提供了一个个历史锚点,可以帮助今天的教育者抵御各种“时尚做法”的侵扰。因此,这本书就可以被称为“教育经典”。

记者:《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主要收录了20世纪初叶以来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名著丛书,目前已经出版了18种21册。在参与这套书的翻译出版工作过程中,您对“教育经典”有什么新的认识?

丁道勇:我获得的新认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经典的整体图景有了新认识。教育经典好似一套美丽画卷,而每一部称得上教育经典的图书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帧。只要我们用心阅读体味它们,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二是对人教社出版教育经典的流程有了新认识。人教社的编辑力量强大,编辑人员认真负责,他们对于这套书的贡献是切切实实的。以《欧洲新学校》为例,从最初决定翻译开始,到最终中文版上架,中间真是费了很大的心思,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斟酌、考虑过的。除了我的努力,也有参与这个出版项目的所有人员特别是各位编辑人员的努力。一本新书,本来是不稀奇的。不过,能在这套丛书里增加一个新品种,其实是挺不容易的。

记者:教师为什么要阅读教育经典?又该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教育经典?

丁道勇:理由一:对于教师来说,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忙,可专门用来阅读的时间有限。因此,要格外珍惜自己有限的阅读时间。与其匆匆阅读十本泛泛之作,不如深入研读一本经典之作。我对于学生也有同样的期待:与其说浅尝辄止,不如对某一个人物、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一本书有深入了解。现代人有很多途径来消磨宝贵的闲暇时光,尤其近几年,短视频等新媒体逐渐盛行,极具吸引力,有时甚至令人难以自拔。因此,我们需要重视阅读经典。

理由二:部分教师对于教育理论比较陌生。部分教师的文章中会出现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人本主义等名词。可是,这些名词往往只是简单地罗列在那里,缺乏实质性的阐释和运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这些教师并不真的了解这些理论的来源,也并未真正尝试运用这些理论。皮亚杰、罗杰斯、杜威、布鲁纳等虽然常常被教师提及,但是实际上教师依然觉得他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教育经典的选择并不难。比如《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花一些时间读一读布鲁纳、读一读皮亚杰、读一读杜威,一定有好处。不过,读这种书时,心态要摆正。很多时候,这类著作难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但读书的最大功用,是帮助我们远离日常的喧嚣与繁忙,摆脱“拆弹式”的生活,让我们有机会与名家一同走过一段旅程。读书追求的如果是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是一定会失望的。长远来看,读书多的人,有能力享受阅读的人,始终是多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记者:对于教师而言,读经典的一大困扰就是没有时间。如何帮助教师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静下心来进行经典阅读,您有哪些建议?

丁道勇:教师常常面临着忙碌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书籍,这个问题并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迅速解决。我只能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不要把阅读过分神圣化。喜爱读书的,就去读;不喜爱读书的,也没必要内疚。或许,不经常阅读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一名老师的水平高低并非与其阅读量成正比。

近几年,我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阅读的片段和感受,“晒书”成了我展现个人品位的方式。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通过“晒书”不仅可以树立自己的形象,同时也成为一种督促自己阅读的方式,这种做法能够促使自己更多地阅读。

记者:教师要把经典书籍读深读透,从而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您有哪些好的方法和建议?

丁道勇:没有好的方法和建议。先读起来吧。一方面,读书就跟交朋友一样,得看缘分。有些书籍可能确实无法与我们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要明确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直接应用。用一个比喻来说,好书就像一块磨刀石,虽然磨刀石本身无法直接切菜,但它能让菜刀变得更加锋利。我们阅读书籍时,应该多一些理论思维、少一点实用思想。在我看来,缺乏理论思维会对教育工作造成不利影响,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成长瓶颈可能就在这一点上。

【经典·精读】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教师只有把自己先变为读者,才能把学生变为读者。教师只有先把自己变为终身阅读者,才能让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进而成为终身学习者。”

经典书籍怎么读?如何在经典书籍的丛林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神成长之路?我们邀请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收录在《大夏经典文丛(20周年)》里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的作者李政涛,为大家进行解读。

记者:《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最早于2014年出版,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写《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

李政涛:《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是我在10年前写作出版和发表的。之所以写这本书,有很多缘由。其中一个源头,来自于我的经历和体验。

多年前,我应邀参加一个地方办的培训班,接待我的培训负责人就跟我“吐槽”,这次教师培训让她有点失望。她说:“我怎么看不到这些老师有好奇心呢?怎么感觉不到这些老师有读书学习的热情呢?他们都是当老师的呀!”她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所以后面我才会经常讲,我们做教师的,天天在课堂上教孩子们要爱读书爱学习,我们自己爱读书爱学习吗?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需要我们警醒的现象。

教师是塑造孩子们的精神宇宙的,我们自己的精神宇宙怎么样呢?有好奇心吗?有学习的冲动热情吗?我们的精神宇宙是有个性、有创造的、有活力的宇宙吗?由此,引发了我写《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并且把它作为书名。

记者:10年过去了,作为作者,如今再来看这本书,您还有什么新的思考?

李政涛:那肯定有的。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关涉教师身与心、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能的全面发展,怎么把教育家精神和教师的精神宇宙连接起来,把教育家精神作为当代教师精神宇宙非常重要。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是和教育改革相关的。对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指引,也一定会影响到当代教师的精神宇宙的建构。

这些年来,智能技术也不断在迭代更新,对教师的精神宇宙重建也有很大的影响和挑战。这挑战首先在于,在“人师”之外出现了“机师”。智能教育机器人也承担了教师的职责,发挥了教师的功能。“人师”和“机师”共进课堂,协同融合育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教师怎么办?教师的精神宇宙怎么办?

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数字化的教学素养。首先要有研究能力,研究数字化时代的学生,还要研究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这个时代的学习方式跟以往真的不一样了,出现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人机交互式学习等。AI时代的课程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素养?与此相关的,就是AI时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其中一个具有时代典型特征的能力,就是双师协同融合教学的能力。怎么和“机师”协同上课融合育人,是这个时代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能力,而这些能力、素养一定会对教师的精神宇宙产生重大的冲击,发生重要的变革。这是在AI时代才有的对教师精神宇宙的冲击,因此我们需要在AI时代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记者:在教师重建精神宇宙的过程中,阅读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您对教师有什么寄语?

李政涛:教师认识自身精神宇宙的基本方式是阅读。在阅读孩子的宇宙中阅读自身,在对外部一切与教育有关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阅读中返回自身宇宙的世界。教师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丰富的诞生,一切生命的灵动与生动,都有赖于具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阅读。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教师只有把自己先变为读者,才能把学生变为读者。教师只有先把自己变为终身阅读者,才能让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进而成为终身学习者。

【经典·启示】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做教育经典思想的追随者,更要做创造性应用于中国教育的实践者。”

经典如矿藏,每一次“挖掘”总有新发现和新惊喜。每一次勾勾画画、摘记标注,都是思想澄明的满足,更是精神成长的印记。一起来听听来自教育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们与经典书籍的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校长潘婷婷:

我认为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要读懂人、读懂生活、读懂孩子,除了实践,还必须读教育经典,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快。尤其是要有共读的氛围、谛读的习惯以及创读的自觉。独走可速达,群行及更远。共读让大家一起感悟与成长,体验更丰富,课堂也更科学。谛读可以学会质疑,感悟真理。上学期,我们从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中汲取灵感,形成了爱的课堂、学的课堂、创的课堂和大的课堂,构建起了“四课堂”的科学教育体系。这就是阅读的价值。

然而,教育,更希望创读。发展的动力在于求变,未来不是我们想着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创造的地方。只有边读边思、边读边做才能觉察学生生命的律动,探寻个性化教育的创新。因此,作为华东师大教育集团的核心成员校,我们借助百校共读联盟,与更多的教育同行们携手共读教育经典,共同创造教育的理想,理想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教师屈莉:

教育经典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智慧的源泉。它们跨越时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育洞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研读教育经典,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教育实践注入新的活力。最近读到李政涛教授《活在课堂里》一书,他的观点刷新了我对课堂的认识,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成长而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也开始尝试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知识,让课堂真实发生,让学习真实发生。

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教师罗明军:

“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一套教育名著丛书,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育人三部曲》《欧洲新学校》等教育经典作品。作为一线教师,应了解世界教育史上丰富多彩的教育思想和波澜壮阔的教育实践。这套丛书为我们应对时代变革提供了重要参考。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应当单纯地成为“起码的生活资料”的获得者。教师要有良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始终保持对知识的兴趣。不让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缺乏热情等不良现象在学校蔓延滋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经验的实质,在于教师每一年都有新的发现。

“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是充满教育情怀与教育智慧的一套丛书,是“活的”教育学工作手册,常读常新。这套丛书让我们品味到经典的魅力,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做教育经典思想的追随者,更要做创造性应用于中国教育的实践者。

2024-07-01

本文标签:ag真人,ag体育ag真人平台官方,ag真人国际官网,Ag平台官方网站,ag娱乐平台游戏中心,ag真人游戏官网平台,ag体育官网入口app,ag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g体育官网登录入口